

0537-5418001
COMPANY PROFILE
招商引資發揚落陵精神 再創盛源輝煌
山東盛源控股有限公司(原落陵煤礦)
獨立工礦區接續替代產業平臺 礦山工業旅游建設項目簡介
一、項目基本情況
落陵煤礦籌建于1970年,隸屬于濟寧能源發展集團。2010年底,由于資源枯竭,不具備安全開采條件等因素,關井轉型為非煤企業發展。礦井位于鄒城市北宿鎮境內,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北臨342省道(嵐濟路),西接345省道,項目門前橫跨富唐路(直通104國道)。礦井為兗州煤田的邊緣煤區,礦井深度僅有100余米(上層大巷為-96巷道)。井田地質構造基本為一向北傾斜的單斜構造,地層傾角平均為5°,水文地質條件簡單。
落陵煤礦獨立工礦區工業遺存是特定時代科學技術的歷史見證,所有的建筑和設備設施都是那個時代科技的反映。工業遺存中的廠房、巷道、機器和生產線都是活生生的教材,既能幫助人們認識工程技術原理、生產工藝流程,激發青少年從小熱愛科學,勤于思考的熱情;同時,落陵煤礦是濟寧市第1家地方煤礦,曾涌現出很多典型,為國家的工業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它的創新性、開拓性、探索性,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特別是“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厚德致遠”的“落陵精神”,能夠再激發更多的正能量。
濟寧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為濟寧能源下屬國有獨資公司,擁有職工1300多人,下屬5家企業。經營范圍和資格包括:工業項目建設、旅游項目開發、物業管理、房地產開發、煤炭開采、鋼材銷售、物流服務等。
二、項目建設內容
本項目對落陵煤礦獨立工礦區進行改造搬遷綜合治理,開發礦山工業旅游,建設礦區接續替代產業平臺。項目占地面積150畝,地上總建筑面積28000 ㎡,利用1對礦井、2600米地下巷道建設落陵煤礦工業旅游區。其中,地上部分新建煤礦博物館1座,建筑面積20000 ㎡;新建游客接待中心1座,建筑面積3000㎡;新建素質拓展培訓中心,建筑面積5000㎡;建設礦山歷史文化廣場1座,面積7000㎡。地下部分利用原煤礦遺留的1對礦井、地下巷道2600米,建設地下漂流、3D影院、地下餐廳、采煤體驗區、窖藏、地下鬼城等游樂設施;配套建設公用工程等其他服務設施。
該項目主出入口位于項目場區南部中間位置,面向直通104國道的富唐路,主入口正對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東側布置礦山歷史文化廣場。在礦山歷史文化廣場北側建設煤礦博物館,素質拓展培訓中心布置在游客中心西側。博物館設置陳列大廳,展出與煤炭有關的化石、文物、歷史圖片、消費工具等,從天然、歷史、人文等方面介紹煤炭,展示落陵煤礦各個發展時期的文物及重要事件。素質拓展培訓中心內設3D影院,實景再現、幻影成像等設施,礦山文化廣場內布置老井架、老水塔、礦車、絞車等煤礦標志性設施。井下巷道建設體驗式下井區,用高新技術和藝術相互結合的現代展示手段,營造逼真的采煤現場、設置井下餐廳,讓游客品嘗職工在井下工作時的班中餐,設置窖藏等設施。在逐步完善各類硬件設施的同時,在礦井下打造影視基地,讓游客親身體驗影視基地的同時,邀請劇組入駐拍攝煤礦題材影片。
按照國家有關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作的總體要求,結合落陵煤礦獨立工礦區實際,擬在落陵煤礦獨立工礦區原址規劃建設礦區接續替代產業平臺開發礦山工業旅游,著力改善獨立工礦區發展條件和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帶動工礦區加快轉型發展。充分發掘場地上地下各種設施的空間潛力并賦予其新的功能,力求使工礦區的群體建筑和設施發揮更高的效能,實現綜合利用。將工礦區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后工業景觀的重構與組織、空間布局結構的整合、生態環境的修復與重建、交通系統的梳理等相結合,營造具有工業文化體驗、休閑、娛樂、拓展運動等多重功能的后工業景觀區。
三、投資及收益估算
本項目主要資產為各類建筑物、設備。本項目計算期確定為20年,其中建設期2年,經營期18年,經營期第1年按正常年的70%計算。本項目提供工業文化旅游,每年接待游客按20萬人次,人均實現門票收入按80元、其他消費按100元計算,年可實現門票收入1600萬元、其他消費2000萬元。項目正常年營業收入為3600萬元。
項目運行成本費用包括網絡推廣、媒體廣告、運營成本和辦公管理費用,按營業收入的10%估算,共計360萬元。項目每年消耗的水、電等燃料和動力費用為94.99萬元。本項目定員90人,年工資福利費246.24萬元。
經測算,計算期內正常年可實現利潤總額1429.88萬元,利潤率達15%。
該項目將有效結合《鄒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的“依托‘三孟’、嶧山和鄒東旅游資源聚集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游、生態游和觀光休閑游”的發展戰略,聯合孟子文化游、嶧山風景游、唐村夢想小鎮創業游、鄒縣電廠工業游、石墻九山鄉村游等,大力發展落陵煤礦工業文化游,形成鄒城市大旅游格局,充分帶動鄒城市旅游文化的延伸。
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